学区房“迷踪步”,“答案”还是“题目”?

2021-10-19 10:05:51 admin 13

引语:旧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。少年辛苦终身事,莫向光阴惰寸功。




校外教育培训,断了

今年,年终盘点的关键词里必定会有“教育”(关于“教育”的话题,千头万绪,不是一篇小文能承载)。


去年,疫情使教育行业小小地爆发了一下,一年融资了2个亿。而新年后开始崩盘,资本跑了,教育培训机构一个接一个地倒了。


中纪委“点名”在线教育乱象,监管部门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罚款3600多万,在线教育中概股”市值蒸发数千亿美元…教育部还成立了特别部门——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(继续“双减”,防止学科类培训违规开班开课,以利于中小学生休息;强化校外培训监管,在地方网格化综治体系里做线上线下明查暗访,防止违规开展中小学生学科类培训,打击学科类培训转入“地下”或以“家政服务”“众筹私教”等名义进行“一对一”“一对多”等隐形变异培训,查处培训机构违规收费、虚假宣传、价格欺诈等)。


试行禁止寒暑假校外培训,第一批试点城市为北京、上海和其他几个大城市,包括线上和线下补习(校外机构倒闭了,完全可能催熟另一个行业“私教”,别墅私教、豪宅私教,电影《寄生虫》的图景)。


总之,校外教育培训行业的前途,凉了。


停掉课外补习,所有孩子回到最初的起跑线,家庭生活压力也减小了。



游戏也停了——仅可在周五、周六、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,其他时间严禁向未成年提供游戏服务,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,严禁对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。


这些都有利于家庭幸福指数上升,“三胎”实行也顺理成章。


校外补习与在校教育,试场决

家长们一方面为何热衷于让孩子上校外补习班,另一方面又对课外补习如此“深恶痛绝”?一个是过分“内卷”,一个是在校教育也不是“万试万灵”的丹药。大学毕业生在抱怨找工作难、涨工资难、房价高、结婚贵的时候,其实小学生更加“内卷”。


小学一年级就训练中考体育项目。小学生周末不能休息,各种兴趣班一起来,钢琴、吉他、书法、跳舞、奥数、编程等等(插一句,电影《长津湖》在国庆期间票房就突破了30亿,这完全会鼓动新生代们报读表演、戏剧、导演学之类的专业,从娃娃就抓起)。


提高孩子成绩,望子女“成龙成凤”是家长们的普遍愿景,起码考个好大学,将来有所作为。这是一种手段,不是目的(监管部门限制的主要就是大学之前的校外培训)。




如今所有学科类补习军备竞赛被叫停,这种手段被制止了。那么,家长们只能寻找其他手段:或请家教,或攒钱给孩子买学区房。


随之而来,中央还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打压学区房,循环往复。然而,硬通货始终是硬通货,在楼市里学区房依然是利好,只是这种“利”变得更加扑簌迷离,如似“迷踪步”。因为,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根本态势,不会变的。一切关于教育均衡的政策在“高考”面前都“无效”,每年100多万考生,每一分都是命。其中,考验的也有青年学生身体、心理素质,抗打抗压的能力。学生到了高中以后,每天早5点起、晚10点回宿舍,周六补习、周日休息半天,几乎全年无休。


现在的高考相较于以前来说,也难(比如河南、山东),可谓“炼狱级”。旧社会里有一点好,就是考上大学意味着分配单位。


现在是没有了,上了大学远远不是终点,还有就业、考公、考研、考博、结婚、生孩等等(以后大方向是“有技能的体力劳动者”,肯定很吃香)。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议题。


555.jpg


请家教和学区房并不冲突,已然成了中产家庭的标配。如今教育、就业、买房基本还是都要靠家里支撑的——家庭教育才是贯串一生的,家庭之外的一切教育都只是原生家庭教育的延伸(富人家孩子的名牌大学升学率依然较高,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则成了教育体制的牺牲品)。


在校教育,给“答案”还是找“问题”?

那么,现在的学校在校教育,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?笼统地讲,学校里的考核、应试基本还是在找“标准答案”(智商测试、智力竞赛)。


而更为甚者,学校所教的内容并不完全是所考的内容!平时学的都是些初级概念、定义、公理等入门性的知识,等到重大考试的时候却是“奥林匹克”级别的难度。更不用说那些校园凌霸、早熟早恋早孕、因压力自寻短见等等,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…此外,大学教育里所教的几乎是跟社会脱轨的。


如学校教的是“周而不比”,但到了社会却是处处“比而不周”。学校教授的似乎都是“真善美”“高大上”之类的知识,比较顶级的是那种“人类理性的立法者”“真理是过程、是全体”“语言是存在的家”等等,这没有不对,符合“挺立道德主体,开辟价值之源”的旨趣,但毕业生到了社会上就傻眼了,总少不得要“上下打点”,满目是“金 瓶 梅”的世界(窃以为这个说法,戏剧化的成分较高)。


111.jpg


大学教育里最精华的部分确实是形而上学和科学,但到了社会上具体做事的时候,要忘掉那些,因为要“从大众中来,到大众中去”,不然很容易犯“范畴错置”“范畴混乱”的错误。


这里头,也有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差异,或者说有编制与无编制的区别,“在体制内的、有编制的”往往、总是高人一筹。在社会上做事,有的时候或许“如何找问题、找课题”、“如何正确地犯错”等,更难能可贵。“实践的宇宙”不似“标准答案的世界”,着实更开放、包容、多元…总之,在社会上想要建立起正确的“审美判断”“价值判断”,不是一件易事,因为有资本、有利益权衡等等。


电话咨询